回最新訊息

封面故事/中美聯誼會售會所 捐款繼承于斌遺志育才(轉載世界日報2021/4/11劉大琪報導)

2021-04-15• 輔仁傳情

【本文轉貼自世界新聞網-中美聯誼會售會所 捐款繼承于斌遺志育才

中美聯誼會位於河濱大道86號的五層會所,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已充分完成其空間使命。(記者劉大琪/攝影)
中美聯誼會位於河濱大道86號的五層會所,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已充分完成其空間使命。(記者劉大琪/攝影)
上世紀50年代于斌總主教在美國的英姿。(于德蘭提供)
上世紀50年代于斌總主教在美國的英姿。(于德蘭提供)

在紐約市曼哈頓上西城河濱大道(Riverside Drive)與81街的交口,坐落著一幢歷史氣息濃厚、極具傳奇色彩的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建築。曾任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全球第二位華人樞機、輔仁大學台灣復校首任校長的于斌(Cardinal Paul Yü Pin),上世紀50年代就是在這棟五層大樓裡,為其創辦的「中美聯誼會」(Sino-American Amity Fund)設下會所,數十年如一日為來自中國大陸、港澳、台灣、東南亞等各地華人留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其中很多人都功成名就,至今仍在各行各業做出巨大貢獻。

 

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的中美聯誼會會所見證了歷史,留下時光的印記。(記者劉大琪/攝...
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的中美聯誼會會所見證了歷史,留下時光的印記。(記者劉大琪/攝影)

 

出售會所助學培優

逢今年的4月13日是于斌樞機120年誕辰紀念日,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美聯誼會已充分完成其空間使命,無需作為華人留學生之家繼續提供社交和臨時居住場地,董事會遂決定掛牌出售、日前敲定買家。雖然會所實體即將移交他人之手,但中美聯誼會助學培優和于斌樞機推展教育的精神使命將無限傳承,賣房所得沿襲傳統、仍然用作獎助學金,幫各機構團體栽培青年,包括在未來三至五年漸進式提供總計200萬美元左右的永續基金(endowment)給美國輔仁大學基金會(Fu Jen University Foundation),為于斌樞機當年奔波各地籌款、最終得以復校的台北輔大助力,培養更多更好的現代化人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侵襲,中美聯誼會更打破慣例,捐款逾萬美元給一線的社區服務人員以資鼓勵。

 

中美聯誼會的會所大樓是官方認可的重點保護古蹟代表。(記者劉大琪/攝影)
中美聯誼會的會所大樓是官方認可的重點保護古蹟代表。(記者劉大琪/攝影)

中美聯誼會位於河濱大道86號的五層會所,過去也稱「Carroll Mansion」,由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Clarence True在1897年打造,面積為8434平方英呎,包括19間客房、9間卧室、以及6間半浴室。因其所在地有大批復興式連排屋(row house)建築群,1984年入選「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1985年被紐約市地標委員會(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列為「河濱大道-西80街-西81街歷史區」(Riverside Drive-West 80th-81st Street Historic District),屬於官方認可的值得保護的古蹟代表。

 

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的中美聯誼會會所見證了歷史,留下時光的印記。(記者劉大琪/攝...
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的中美聯誼會會所見證了歷史,留下時光的印記。(記者劉大琪/攝影)

專門介紹紐約建築歷史故事的博主Tom Miller提供的資料顯示,這棟大樓1898年竣工之後,皮草、羊毛、草帽製造大亨William Carroll在1899年將其買下,一家人居住至1922年;後又出售給鹽商William H. Barnard,一直生活到1929年。受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在沉寂了數年後,1940年,這裡成為政治團體「The 7th Assembly District Regular Republican Organization Club」的總部所在;1945年又與河濱大道85號一起,轉手給了「Chinese Deleg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Relations」,一些亞洲文化藝術機構也相繼搬進去。

 

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的中美聯誼會會所見證了歷史,留下時光的印記。(記者劉大琪/攝...
伊麗莎白文藝復興風格的中美聯誼會會所見證了歷史,留下時光的印記。(記者劉大琪/攝影)

那之後的幾年,大樓又經歷了租戶更迭,直到1952年于斌樞機成立中美聯誼會,次年正式將會所設置在此。于斌樞機生於1901年,是黑龍江人,精通中文、拉丁、英、法、德等九國語言,於羅馬考取了哲學、神學、政治三科博士,因在教會做出巨大貢獻,1969年被教宗保羅六世擢升為最高地位的「樞機主教」。1978年,于斌樞機前往羅馬參加教宗選舉,在選舉前的8月16日因心臟病發辭世,享年77歲。全世界92個國家的樞機主教參加在羅馬舉辦的隆重葬禮,其靈柩後空運至台北輔大並安葬於校園內,供全體師生和各界人士瞻仰。

 

于斌總主教在美國十年期間,1955年前後和中外友人相聚合照,前排右一為薛光前博士...
于斌總主教在美國十年期間,1955年前後和中外友人相聚合照,前排右一為薛光前博士、右二為吳經雄博士。(于德蘭提供)

 

被視為留學生之家

美籍華裔史學工作者王慶餘介紹,1953年11月舉行的中美聯誼會會所揭幕典禮「賓客盈門、盛況空前」,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和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都發來賀電。中美聯誼會不僅成為美東華人天主教界的樞紐和于斌樞機在美國的工作平台,會所也為華人留學生提供臨時居住和社交場地,幫大家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難題,因此被視為留學生之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等在內的諸多專家學者都是座上客。

 

1953年于斌總主教和好友、美國前眾議院議長John W. McCormack合...
1953年于斌總主教和好友、美國前眾議院議長John W. McCormack合照。(于德蘭提供)

曾經多次去過中美聯誼會的王慶餘回憶,會所門口左側上方釘有寫著「中美聯誼會」的木匾,6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後已斑駁若離。會所每層朝西都有大型凸窗,面向河濱公園(Riverside Park),可將公園美景盡收眼底。屋頂則裝有兩面高尖的山牆,並且設有挑高的地下室。

穿過石柱門廊、推開厚重木門進入樓內之後,一樓北側是精緻的接待室,南側靠公園的一邊是寬敞的餐廳,連接雙廚房,西設別致凸窗,東連浴室,可出81街的側門。中間則為鑲木板壁的華麗客廳,連接雕刻精美的樓梯。二樓南側是莊嚴肅穆的小教堂,教堂對門為全美中華文化協會圖書館,收藏了上萬本中英文書籍,中間朝西有落地的法式門,通向可以俯瞰公園的裝有花式欄杆的露台。

三樓有四個大型房間,其中三間都面向公園。南側是曾任中美聯誼會秘書長的陳之祿神父的辦公室,北側是來自比利時的雷震遠神父的辦公室。四樓整層是有七扇落地拱形窗戶、寬敞明亮、能夠俯瞰公園的會場,提供社團演講、座談、表演、宴會之用,南側搭有戲台、配備鋼琴,北側專闢貴賓客房,安全起見四樓還專設了後樓梯間。五樓面積較小,有五間大小不一的臥室,供神父、過境紐約的客人、留學生們住宿,其中北側是陳之祿神父的臥室,連通室外圓形大陽台,可以遠眺公園。

 

于斌樞機70年代初與侄子于金山(後排右)、姪女于德蘭(後排中)和姪女婿(後排左)...
于斌樞機70年代初與侄子于金山(後排右)、姪女于德蘭(後排中)和姪女婿(後排左)在紐約。(于德蘭提供)
上世紀70年代初,于斌樞機和侄子于金山在中美聯誼會。(于德蘭提供)
上世紀70年代初,于斌樞機和侄子于金山在中美聯誼會。(于德蘭提供)

中美聯誼會董事兼財政、也是于斌樞機的侄子于金山,對會所有著美好的回憶和深厚的情感,「我剛到美國時就和另外兩名留學生在那裡住過一年,那裡是我來美國後第一個落腳的地方」。他表示,那段時期美國和歐洲的華人留學生,「多多少少都和于斌樞機有過接觸」,中美聯誼會和于斌樞機也以多種方式幫助他們,要麼提供獎學金,要麼予以其他鼓勵和支持。

 

于斌樞機和侄子于金山、姪女于德蘭上世紀70年代初攝於中美聯誼會。(于德蘭提供)
于斌樞機和侄子于金山、姪女于德蘭上世紀70年代初攝於中美聯誼會。(于德蘭提供)
于斌樞機寫給侄子于金山和姪女于德蘭的手跡。(記者劉大琪翻攝自夏麗蓮、于德蘭合編的...
于斌樞機寫給侄子于金山和姪女于德蘭的手跡。(記者劉大琪翻攝自夏麗蓮、于德蘭合編的《典型常在》于斌樞機主教辭世20周年紀念文集)

于金山說,居住在會所期間,經常可以看到于斌樞機黃昏時到對面的河濱公園散步,也曾看到香港船王董浩雲(前香港特首董建華之父)、旅美華人船王趙錫成(前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之父)、聖若望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亞洲研究學院院長薛光前、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文理學院亞洲研究系主任祖炳民等來見于斌樞機。

很多藝術界的人士也常在會所聚會,就連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小時候的第一次演出也是在那裡完成的,「他那時才九歲、十歲的樣子」。還有不少留學生在那裡相識、後喜結連理,「所以說,中美聯誼會的歷史和美國華人留學生的歷史密不可分」。

 

蔣宋美齡(左)接受出任輔大名譽董事長聘書。(于德蘭提供)
蔣宋美齡(左)接受出任輔大名譽董事長聘書。(于德蘭提供)

 

台北輔大在此誕生

而天主教輔仁大學在台灣復校的計畫,也是在中美聯誼會的會所誕生的。于金山表示,當年于斌樞機為了籌措復校經費四處奔走,第一筆經費是來自羅馬教宗的10萬美元,那之後的很多經費則從美國籌來,于斌樞機天主教會的朋友、他幫過的留學生、工會、以及猶太朋友都伸出援手。比如波士頓的庫興主教(Richard Cardinal Cushing)就提供了1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上千萬美元了」,輔大的行政樓內至今仍設以庫興主教命名的廳室,即是為了紀念和感謝他對輔大的資助。

 

于斌樞機拜訪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于德蘭提供)
于斌樞機拜訪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于德蘭提供)

和陳之祿神父是忘年交的王慶餘也說,他過去經常和陳之祿神父一起在中美聯誼會的餐廳吃飯,陳之祿神父不止一次提及「台北輔大就是在這裡誕生的」。1959年,全球第一位華人樞機田耕莘返回台灣,署理台北教區總主教。于斌樞機便和雷震遠神父、毛振翔神父、陳之祿神父等中外人士,多次在中美聯誼會的餐廳聚餐,商議輔大在台灣復校的事情,並為此在美國大力籌款。2004年,王慶餘跟隨湯一煌神父訪問台北輔大,輔大校長李震蒙席帶領參觀學校,介紹輔大和中美堂的來歷,更讓王慶餘深刻感受到「陳之祿神父說的關於中美聯誼會是台北輔大搖籃的含意」。

 

于斌樞機任總主教時。(記者劉大琪翻攝自夏麗蓮、于德蘭合編的《典型常在》于斌樞機主...
于斌樞機任總主教時。(記者劉大琪翻攝自夏麗蓮、于德蘭合編的《典型常在》于斌樞機主教辭世二十周年紀念文集)

于斌樞機的侄女、于金山的妹妹于德蘭表示,除了培優助學之外,于斌樞機還是1943年美國廢除《排華法案》的重要推手之一,允許華人眷屬來美團聚,是美國改善華人移民權益的重大一步。1953年,也是在于斌樞機的努力下,國會修正了難民法,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得以留在美國,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也因此受益,創下了在美華人榮獲諾貝爾獎的歷史。雖然獲得諸多政要尊敬,「但于斌樞機卻謙卑為懷,從不彰顯自己的功業,浩瀚雲海中,難得幾人」。

2001年4月13日,在曼哈頓洛克菲勒中心台北劇場舉行的于斌樞機百年冥誕追思會上,紐約州長、紐約市長和紐約州市議會均宣布4月13日為紐約州市的「于斌樞機主教紀念日」,來表達對這位曾在紐約居住多年的華人宗教領袖的敬仰。

 

1959年11月3日于斌總主教和教廷傳信部長雅靜安樞機(左)晉謁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1959年11月3日于斌總主教和教廷傳信部長雅靜安樞機(左)晉謁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德蘭提供)

 

120年冥誕難忘典範

轉眼到了于斌樞機120年誕辰紀念日,于德蘭仍銘記著他的寄語:「只要你們勤奮讀書,安分做人,不為世俗浪潮所沖激,怪戾思想所感染,樸實忠厚,孝親愛國,永傳家聲,比任何禮物都珍貴,也都使我欣慰。」平日每有想念于斌樞機,包括在中美聯誼會會所和他共處的時光,就會去翻看他之前寫來的信,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般的親切」。

 

上世紀50年代于斌總主教在中美聯誼會向留學生致辭。(于德蘭提供)
上世紀50年代于斌總主教在中美聯誼會向留學生致辭。(于德蘭提供)

「于斌樞機當年在美國開展的工作和活動,都是以這棟大樓為平台和中心進行的,雖然大樓本身有其歷史價值,可時過境遷,整體功能已經改變,儘管從感情上難分難捨,但董事會還是決定必須出售。」于金山表示,中美聯誼會如今已完全變成一個專門提供獎學金的單位,其他的功能則是通過資助別的機構團體來實現,「比如在照顧和服務華人留學生方面,我們就會撥款給中國留學生服務中心,再由該中心幫留學生們應對新的環境,在生活、學業、事業等各方面取得成功」。

 

于斌樞機(右二)和他的主要秘書們——雷震遠神父(左二)、毛振翔神父(右一)、江綏...
于斌樞機(右二)和他的主要秘書們——雷震遠神父(左二)、毛振翔神父(右一)、江綏神父(左一)在中美聯誼會前。(陳之祿神父/攝影)

中美聯誼會的會所作為受重點保護的古蹟之一,從管理到維護都極具挑戰,「這種古典式建築本來就很少,連每個門把手都很特別,一磚一瓦也亂碰不得」,所以大約十年前,中美聯誼會的董事會成員就萌生了將其出售的想法,「看是否該把樓賣掉,換小一點的辦公室來專門提供獎學金就好」。

不過,這個想法直到兩年前才付諸實踐,2019年剛一掛牌上市,就吸引了不少巨富的目光。後來雖然順利鎖定買家,但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了進度,目前尚未過戶,「不過州檢察長已經同意了這筆地產交易,一切都合乎法律上對非營利機構售樓的相關要求,希望疫情後能盡快交接」。

 

1938年,于斌主教訪問美國,和當時的紐約州長Alfred Emanuel Sm...
1938年,于斌主教訪問美國,和當時的紐約州長Alfred Emanuel Smith相談甚歡。(于金山提供)

因中美聯誼會始終以幫助華人學生在美留學為宗旨,每年都為優秀個人和團體頒發于斌樞機年度獎學金,此次售樓所得除了提供輔仁大學基金會200萬美元的永續基金之外,也足以在未來繼續發放年度獎學金。中美聯誼會行政主任李磐石表示,最初的資助是針對個別的學生,「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只要是華人,我們都願意幫忙」,後來則轉為資助學校等機構、而非個人,目的是拋磚引玉、把可以獲得資助的學生數量和獎學金金額最大化。

 

1957年10月15日,于斌總主教在波士頓舉辦慶祝中華民國建國46年國慶晚宴,諸...
1957年10月15日,于斌總主教在波士頓舉辦慶祝中華民國建國46年國慶晚宴,諸多美國政界和民間團體領袖出席,盡顯于斌總主教在美受歡迎的程度。(于德蘭提供)

 

攜手校方資助學生

「舉例來說,如果有學生需要獎學金,找到我們之後,我們就會與其所就讀的學校聯絡溝通,爭取我們出一部分、學校也出一部分。每人5000美元的獎學金,如果我們負擔一半,學校也能負擔一半,那麼我們就能多資助一名學生,對學校也是一種鼓勵和激發,大家攜起手來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李磐石說,近年來中美聯誼會和很多學校都構建了這樣的良性合作關係,這也是把資助對象從個人轉為團體的主要原因。「我們現在基本上能提供10萬元至20萬元不等的年度獎學金,這算是比較大的數字了」,不少中文學校、以及有華生的外族裔學校都是資助對象,受益的華生也遍布全美,「日後我們的預算還會逐年增加,源源不斷助力華生」。

 

1969年升任樞機後,于斌樞機(右一)受邀出席時任加州州長雷根(左一)夫婦等名人...
1969年升任樞機後,于斌樞機(右一)受邀出席時任加州州長雷根(左一)夫婦等名人舉辦的歡宴。(于德蘭提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去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社區上下帶來巨大衝擊,尤其是華社,更面臨著方方面面難以言說的困難和挑戰。幾個非營利機構不懼染疫風險,疫情期間堅持在一線,為社區提供至關重要的心理輔導和派送餐食等服務,讓中美聯誼會深受感動,決定打破往年僅提供獎學金的慣例,首次捐款給教育領域之外的團體,感謝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于斌樞機晉升樞機時。(記者劉大琪翻攝自夏麗蓮、于德蘭合編的《典型常在》于斌樞機主...
于斌樞機晉升樞機時。(記者劉大琪翻攝自夏麗蓮、于德蘭合編的《典型常在》于斌樞機主教辭世二十周年紀念文集)

受到嘉獎的三個機構分別為「麥地臣社區中心」(Hamilton-Madison House)、「Rethink Food NYC」和「UA3」,每個機構各獲5000美元、總計1萬5000美元。于金山說,疫情除了侵襲人的身體,也帶來了心理傷害,各族裔的民眾都因疫情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華人由於存在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問題更甚」。「麥地臣社區中心」在疫情期間為華社提供了大量的心理輔導和諮詢服務,「這些服務非常關鍵和必須,令人印象深刻」。

 

于斌升任樞機後,美國友人宴請慶祝,前排右三為美國前眾議院議長John W. Mc...
于斌升任樞機後,美國友人宴請慶祝,前排右三為美國前眾議院議長John W. McCormack、右一為中華民國前駐美大使周書楷。(于德蘭提供)

而「Rethink Food NYC」和「UA3」則從疫情剛爆發時就為華社居民提供免費餐食,並且每天都給老人送飯上門,還考慮到華人獨特的飲食習慣,特別準備了中餐熱食。「他們自去年4月疫情最嚴重時就堅持派送食物,直到現在仍未停止,也是奮戰在一線的抗疫英雄。我們親眼見證他們深耕社區、服務民眾,被他們的精神所深深打動,希望通過提供經費的方式予以他們感謝和鼓勵。」

 

1973年,于金山夫婦在中美聯誼會二樓留影。(于金山提供)
1973年,于金山夫婦在中美聯誼會二樓留影。(于金山提供)
中美聯誼會會所已經完成空間使命,掛牌出售、敲定買家。(記者劉大琪/攝影)
中美聯誼會會所已經完成空間使命,掛牌出售、敲定買家。(記者劉大琪/攝影)

附件下載